纣王,名子受,也叫帝辛,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,帝乙的小儿子。兄长微子启因母亲身份低微未能继承王位,因此帝辛被选为继承人。公元前1076年,帝乙去世,帝辛继位,开始了他的统治。之后,纣王的形象在许多史料中被塑造为一个沉迷酒色、酷爱战争、暴虐无道、排斥忠言的暴君,与夏桀共列一档,最终以国家灭亡和个人身死的悲剧收场。周武王起兵伐纣,被后人称作“替天行道”,其义举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简单的结论:纣王死有余辜。然而,事实真的是如此吗?
根据古代的记录,纣王的种种罪行多来源于两方面的记载。第一是周武王的讨伐檄文,第二则是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的叙述。在牧野之战前,周武王为了为自己的出征寻找正当理由,公布了纣王的五大罪状,并记载在《尚书·牧誓》中:
1. 听信妇人之言:周武王指出,纣王迷信妲己的意见,忽视了祖宗传统,做出了一系列令人难以接受的决策。史料中提到,公元前1047年,纣王年逾六十,才得到了年幼的妲己。然而,这一指控似乎并非全然可信,因为周武王伐纣时,纣王仅与妲己有短短不到两年的共处。加之商朝并未禁止女性参与政务,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曾是杰出的政治人物。因此,“听信妇人之言”的说法更多是周武王为发动战争所制造的借口。
展开剩余73%2. 昏弃厥肆祀弗答:即纣王废除了商朝传统的祭祀仪式,改用跳舞取代祭人。传统上,商朝祭祀时需要用活人献祭,但纣王认为这一做法过于残忍,因此采用了舞蹈形式来替代。这一改革在贵族中引起了强烈反感,认为这是对祖宗传统的背离,导致纣王受到了严厉的指责。然而,史学家考证指出,这种舞蹈形式其实来源于中亚地区的“株离之舞”,比活人献祭要人道得多。
3. 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:指的是纣王未重用自己的亲兄弟,尤其是他的哥哥微子启。微子启由于未能得到纣王的器重,最终背叛了商朝,将重要军事信息泄露给周武王,导致商朝陷入不利局面。微子启在商朝灭亡后投降周武王,并被封为宋国君主。
4.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,是崇是长,是信是使:这一条罪状指责纣王任用大量低阶人士和罪犯担任高官。周武王及商朝旧贵族认为,这些底层出身的官员不配获得如此高的职务。然而,历史上也有许多底层人物通过奋斗成为名臣的例子,比如舜、傅说和胶鬲等。
5. 俾暴虐于百姓,以奸宄于商邑:这一条指责纣王对朝堂上的官员实行暴政,导致整个政权陷入混乱。尽管后世的《史记》和《封神演义》大肆抹黑纣王,但通过考证可以发现,许多被附加的罪状其实并无历史依据。
如果我们从现有史料来看,纣王并非如后人所描述的那样昏庸无能。相反,他在许多方面都有过人的勇气和智慧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记载道:“帝纣资辨捷疾,闻见甚敏;材力过人,手格猛兽。”这表明,纣王不仅有着卓越的武力,且在某些方面具备了谋略。他试图打破商朝贵族的权力垄断,提拔下层百姓为官。然而,由于当时的教育和社会结构限制,他提拔的这些下层官员多为能力平庸,无法有效支持他的政治改革。此外,纣王也面临着朝中旧贵族的强烈反对,导致朝廷内部分裂。
纣王的失败,主要是因为他的改革触动了商朝旧贵族的利益,导致政权逐渐不稳;他多次征讨东夷,虽然从经济角度看是为了确保资源供应,但过度的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,民心渐失;最后,临阵倒戈的囚犯使得周武王的进攻得以顺利进行,商朝最终覆灭。
综上所述,纣王并非如《封神演义》所言的那样一位彻头彻尾的暴君。历史上的纣王,更像是一个雄心勃勃、充满改革意识的枭雄,只是由于历史背景和内部阻力,他未能完成自己的理想。尽管如此,他的改革和战争依然为商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,因此,不能完全否定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人的成就。
发布于:天津市佳禾配资,金斧子配资,配资港股一览表今日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