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如今有人发起一场“晋朝皇帝知名度调查”,那么毫无疑问,司马炎与司马衷父子一定会名列前茅。前者因为《三国演义》的渲染而声名远扬,后者则因“弱智皇帝”的标签而广为人知。与他们相比,晋朝其他皇帝在大众认知中往往显得黯淡无光,甚至很少被提起。然而,如果我们抛开知名度,转而探讨晋朝一百五十五年历史中最具才能的皇帝是谁,那么今天要讲的这位——司马绍,绝对有资格进入前三,甚至可以说,他与开国皇帝司马炎谁更出色,这个问题至今也难有定论。
关于司马绍,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童年故事:某日,他的父亲司马睿问年幼的他:“太阳和长安,哪个更远?”年仅七八岁的司马绍答道:“当然是太阳远啊,因为有人从长安来,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。”司马睿听后欣慰不已。可没想到,第二天在众宾客面前再问时,司马绍却改口说:“长安更远。”宾客哄笑,司马睿一时也愣住了。就在这时,小司马绍不慌不忙地补了一句:“抬头就能看见太阳,却始终看不见长安。”这段机智的回答虽简短,却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。因为那时,司马睿刚刚接到从北方长安传来的动荡消息,他心怀国难,泣下沾襟,而年幼的司马绍竟已能以童言道破现实的无奈。
展开剩余71%少年时期的司马绍聪慧过人,这一点被时任大将军的王敦早早看在眼里。当王敦挥师东下,驻兵芜湖意图威胁建康之时,年仅二十二岁的司马绍已表现出过人的胆识与血性,主动要求率台军迎战。按今天的标准,这个年纪正值热血方刚之时,他有意亲征也不足为奇。然而,这一行动最终被劝阻——有人甚至砍断他的马鞍,硬生生将他拦回东宫。因为一旦他在战场上有失,东晋的局势将更加岌岌可危。即便如此,王敦入京后仍然忌惮这位太子,险些将其废黜。原因很简单:司马绍的能力,远在其父之上,王敦清楚,一旦此人登基,自己的地位将不保。
然而,命运并未让王敦得逞。王敦之乱不久后,司马睿病逝,司马绍正式即位。彼时的东晋,可谓内忧外患:北有石勒、石虎虎视眈眈,西有李雄肆虐,南方交州(今越南一带)亦起叛乱;国内灾异频发,京师大火、岭南蝗灾,民不聊生。然而,这些都不及王敦之患严重。王敦虽表面退回荆州,却心怀不轨,伺机而动。临终前,他甚至再次率军东下,停驻姑孰,妄图挟兵自重。
就在王敦病入膏肓之际,司马绍果断出击。他召集祖约、苏峻、陶侃等精兵悍将,亲自坐镇京城,与王敦军隔江对峙。此时,王敦已无力统军,其部下乌合一团,最终一败涂地。平定王敦之乱,是东晋皇室罕见的胜利,也是唯一一场由皇帝亲自指挥并取得全面成功的战役。在这场战争中,司马绍展现出的胆识尤为令人钦佩:他曾微服出京,亲赴敌营侦查,甚至在被发现后智退追兵。他留下马鞭、用水浇湿马粪以误导敌军,使追兵误以为他早已远遁,从而脱身。
然而,命运未给这位英才足够的时间。平乱不到一年,年仅二十六岁的司马绍因病骤逝。他的早逝,对东晋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损失。因为从此以后,再无一位皇帝能够有效压制世家大族的跋扈,东晋王朝也因此逐渐滑向无可挽回的衰落。讽刺的是,西晋因宗室内斗而亡,而东晋虽在开国之初抑制了诸侯王势力,却未能彻底解决士族问题——一位皇帝郁郁而终,另一位壮志未酬身先死。更为可叹的是,司马绍去世的第二年,东晋再度爆发内乱,其破坏力几乎不亚于王敦之乱,而这场动荡,竟然与他本人有着密切联系。至于这段风波究竟如何上演,又如何收场,便是后话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佳禾配资,金斧子配资,配资港股一览表今日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